孩子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的品格 

習慣的生理學

卡彭特博士的一本著作可能是我尋找的線索。在他的《心智生理學》一書中──順便說一句,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書──他闡述了心智和身體活動之間的類比,並且指出效果上的對應是由於原因上的對應。

組織成長根據行動方式形成。

大致陳述卡彭特博士所代表學派的教義──例如,肌肉組織等組織不斷地消耗和恢復。即使那些我們認為對我們來說自然的肌肉活動,例如行走和直立站立,實際上也是一種辛勤的教育的結果;它們與我們有意識地學習的許多行動方式(如書寫或跳舞)一樣,但是後者成為完全輕鬆和自然。為什麼?因為組織不斷成長的規律是它們應該根據所要求的行動方式來形成自己。在一個情況下,大腦一再將命令傳遞給肌肉,在神經控制下,該行動在較低的中樞中變得自動化,而來自外部的最微弱的提示即可在無需大腦干預的情況下產生它。因此,孩子的手部關節和肌肉很快就能適應於握筆和引導筆的所需行動方式。請注意,這不是孩子以心智學習如何使用筆,而忽略他的肌肉;而是新生長的肌肉本身根據所需的行動方式而形成。這就是所有對於未經訓練的旁觀者來說看似不可能的表演的解釋。對於他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的關節和肌肉沒有像這些表演者一樣通過早期訓練形成的相同力量。

因此,孩子應該在幼年時學習跳舞、游泳等活動。

至於純粹的身體活動,就是這樣。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應該在幼年時學習跳舞、騎馬、游泳、體操,以及任何需要對肌肉進行訓練的活動的原因:事實上,肌肉和關節不僅需要適應新用途,還需要以修改後的模式生長;而這種生長和適應在幼年時期最容易發生。當然,肌肉保持了適應習慣的人可以輕鬆學習新的遊戲和新的肌肉運動。但是教一個農夫寫字,你就會看到不習慣這種運動的肌肉在進行任何新的努力時所面臨的巨大困難。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監視孩子每小時正在形成的發音、頭部姿勢等習慣是多麼重要。駝背、彎腰、不清晰的發音不僅僅是一個可以隨意放棄的技巧,等他長大了懂事了,而是一直在他身上成長,成為他自己的一部分,因為它在他脊髓的物質中被記錄下來。意識存在的神經系統部分(大腦)早就下達了一個固定的命令,而且由於管理的複雜性,要撤銷該命令將意味著對相關部分的完全重建。例如,要糾正說話的壞習慣,光是孩子打算講清楚、試圖講清楚是不夠的;除非在他努力形成新習慣的同時,聲帶器官發生了某種程度的新生長,他才能習慣地這樣做。

道德和心智習慣對身體組織產生影響。

然而,在實際上,每個人都知道身體及其每個部分都很容易適應其所承擔的功能: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孩子習慣於單腳站立,因此壓迫一個肩膀,這種習慣可能最終導致脊柱彎曲;如果允許肩膀下垂,從而導致胸部收縮,那麼這將為肺部疾病鋪平道路。這類壞習慣的身體後果如此明顯,以至於我們無法對因果關係視而不見。然而,我們不太願意承認的是,那些在任何方面都不具有物理意義的習慣──輕率的習慣、誠實的習慣、有序的習慣──也會在身體組織上留下痕跡,並且巨大的習慣力量可能正是由於這種物理效應而產生的。然而,當我們考慮到大腦,即身體的大腦,是我們思考、感受、渴望、愛和恨、崇拜的極其細膩的器官時,這並不令人驚訝,該器官應該根據其所需的工作進行修改;生動地說,每一個熟悉的思維軌道都在大腦的神經物質中形成了一條軌跡,思維輕巧地自動進入其中,只能通過意志的努力才能得到其他渠道的思維。

堅持的思維軌道。

因此,女主人知道,當她的思維可以自由發展時,它們會轉向家務或食品儲藏室的瑣事,轉向明天的晚餐或冬季的服裝;換句話說,思維進入了這樣一個已經通過不斷重複磨平的軌道。母親的思維集中在她的孩子上,畫家的思維集中在畫作上,詩人的思維集中在詩歌上;那些擔心家計的家庭主管的思維可能一直集中在金錢上,直到在特殊壓力下,思維在那個早已被循環路徑困住的軌道中不斷重復、不斷敲擊,而拒絕走其他的渠道,直到那個可憐的人失去理智,僅僅因為他無法將思維從他大腦的結構中釋放出來。事實上,瘋狂就在那條路上,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任何一個持續纏繞在腦部組織上的思維軌道都會威脅到一個人的理智。驕傲、憤怒、嫉妒、一個人苦苦經營的發明、他構想的觀點,以及他已經無力轉移的任何思維軌道都會危及一個人的理智。

大腦組織的持續再生。

如果我們在大腦方面不斷地進行愛、恨、思考、感受和崇拜,而不需要實際的身體努力,從而導致組織的浪費,那麼這個器官的工作量必然是巨大的。事實如此:為了修復這種過度的浪費,大腦消耗了身體提供的大部分營養。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全身血液中的六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用於修復國王的宮殿中的浪費;換句話說,新的大腦組織以驚人的速度不斷地形成:讓人不禁想知道,孩子在什麼年齡段已經沒有任何一部分屬於他出生時的大腦。

新的組織重複舊的組織,但不完全相同,就像新的肌肉生長會根據任何新的運動要求進行適應一樣,新的大腦組織被認為適應於在生長期間的任何思維習慣──這裡的思維當然包括心智和靈魂的每一種活動。一位有能力的生理學家說:人的大腦會隨著經常鍛煉的思維方式進行成長;因此,我們會在相同情況下自動地提示思考、感受或執行之前習慣性地思考、感受或執行的事物,而無需形成有意識的目的或結果預期。實際上,可以毫不懷疑的是,無論是非常強烈的還是習慣性重複的意識狀態,都會在大腦上留下有機印記,由此可以在將來的任何時候根據激發它的提示重新產生相同的狀態。

人工的反射動作可以習得。

或者以赫胥黎的觀點來說:

通過大腦的幫助,我們可以習得無窮無盡的人工反射動作;也就是說,一個動作可能需要我們全部的注意力和意願進行第一次、第二次或第三次執行,但經過頻繁重複後,它將在某種程度上成為我們組織的一部分,並在沒有意願甚至意識的情況下執行。正如眾所周知的,士兵需要很長時間來學習操縱──例如,在聽到指令時立即進入立正姿勢。但是,過一段時間後,即使士兵沒有想到這一點,他只要聽到這個詞,就會執行這個動作。有一個故事,它足夠可信,雖然可能不是真實的,有一個惡作劇者看到一個剛退伍的老兵在攜帶晚餐回家時,突然大喊立正!結果,這個人立刻放下他的食物,飯菜掉進了排水溝中。他接受了充分的訓練,而且訓練效果已經融入了他的神經結構中。

所有教育的可能性(其中軍事操縱只是一種特殊形式)都基於神經系統具有的這種能力,即將有意識的行動組織成或多或少無意識或反射性的運作。可以把它概括為這樣一個規則,即如果任何兩種心理狀態以適當的頻率和強烈度一起或相繼出現,則隨後產生其中一種狀態將足以引起另一種狀態的出現,而不論我們是否期望它。

知識和道德教育。

智力教育的目的是在我們對事物的觀念中創造如此緊密的聯繫,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發生的順序和關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以固定方式結合邪惡行為的觀念與痛苦和墮落,以及良好行為的觀念與快樂和高尚。(湯瑪斯·赫胥黎《生理學和衛生學要素》)

但對於教育者來說,更直接重要的是心智和物質的緊密交互作用,這一觀點我們用不十分科學精確的比喻──軌道──來概括。假如思維的持續指向能夠在大腦組織中產生某種設定,那麼這種設定就是軌道或路徑的最初痕跡,它是一條最易於通行的路線,相比於採取其他路徑,再次產生同樣印象時更容易通行。因此,任何特定的行為或思維習慣都會形成一條通行權。

習慣的形成對腦組織的獲得性改變產生影響。

接下來呢?顯然,孩子的大腦實際形態取決於父母允許或鼓勵的習慣;而孩子的習慣會影響一個人的品格,因為某些心智習慣一旦形成,它們的性質就是永遠持續下去,除非被其他習慣所取代。這就是那種輕易的哲學──沒關係他會長大的他以後會懂得更好他太年輕,我們能期望什麼呢?等等──的終結。每天、每小時,父母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地在培養他們的孩子的習慣,而這些習慣對於未來的品格和行為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外界影響。

這裡還涉及外界影響的考慮。十有八九,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是因為看到其他人做了;我們繼續這樣做,然後就形成了習慣!如果我們自己輕易地形成新的習慣,那麼對於孩子們來說,這是十倍容易的;這正是習慣教育中真正的困難所在。母親必須時刻警惕,阻止孩子們從傭人或其他孩子那裡學到不良習慣的萌芽。

翻譯 T&L English House

Part 1 – Start Early

Part 2 – Focus on Listening First

Part 3 – Avoid, Robots, Electronic Games, Apps, and Dumbed-down Children’s Programming.

Part 4 – Focus on verbs and phrases first rather than just nouns.

Part 5 – Learn Alongside Your Child With Consistent Daily Practice.